//作者 李沛前言常出差的商务旅客不难发现,今年国内主要机场、高铁站广告内容,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。面向B端客户的云网端企业品牌,正在大量登上原本由消费品牌明星代言人占据的广告位,此消彼长的表象背后,是新经济发展动能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悄然切换。作为典型B端市场产品,服务器与存储,也已经开始走入公众视野。12月16日,中兴服务器及存储产品(SSP)复兴号品牌专列在上海正式发车,值得一提的是,服务器厂商冠名高铁列车,这还是有史以来头一遭。中兴通讯“复兴号品牌专列”品宣的投入,折射出中兴对服务器与存储产品线的重视,这种重视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,发布仪式上,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朱永涛透露了这样一项关键数据:据咨询机构IDC统计,去年中兴服务器发货量增速在国内市场位列第一。到期间,该公司服务器及存储产品营收更是整体实现了7.9倍增长。今年,中兴在服务器市场的迅猛上升势头,仍未停步。IDC于9月发布的Q2全球服务器市场报告中,罕见给出了前十大厂商的出货数据,这份榜单上,中兴通讯取代另一家老牌服务器厂商,首次跻身全球前十之列,当季营收同比增速更是达到51.6%,明显超越大盘。在不少读者心目中,“造通信设备”仍然是关于中兴屈指可数的认知,本文将通过技术与商业维度的拆解,回答这样两个关键问题:中兴为何进入服务器存储业务?又是如何实现了在这一市场的快速崛起? 01 聚焦战略 需求趋势的变化,是观察服务器产业每一次格局重构的线索。 千禧年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浪潮,帮助X86服务器厂商集体崛起,打破了蓝色巨人POWER生态的统治。 年代,云+SaaS的企业IT架构兴起,为聚焦互联网行业数据中心市场,以ODM/JDM为特色的厂商,提供了后来居上的机遇。 中兴服务器存储产品的崛起,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。 其所依托的,是年代日渐清晰的,电信产业“云网融合”潮流。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广告大牌随着5G网络的大规模商用,在4G时代业已开启的电信运营商核心网变革,获得了更大的加速度,超出传统语音业务百倍乃至千倍的数据总量和瞬时峰值,使运营商对核心网软硬件体系的更新乃至重构成为必须,直接带来了核心网的更新换代投资热潮,车联网、物联网、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场景的兴起,也进一步推动了云网融合的电信产业潮流演进。 除了外生的市场环境变量,该公司在服务器存储产品上的快速增长,相当程度上还应归功于其自身的“聚焦”战略。 中兴高管近年在不同场合的公开发言中,“聚焦”,是一个高频出现的字眼。 聚焦,首先是指聚焦于用户需求。 以运营商业务为“第一曲线”的中兴,理所当然需要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上,顺应和体现用户需求的变化,作为“云”基础组件的服务器与存储产品线,重要性自然凸显。 聚焦的另一层面涵义,则是指聚焦企业自身禀赋。 技术研发能力,恰是中兴为自己打造的坚实“护城河”。 公众眼中默默无闻、只做不说的“耿直Boy”中兴,在国内CT/IT硬件厂商研发投入榜单上,常年与华为共同“霸榜”,将一众大名鼎鼎的“网红”企业远远甩在身后。 年以来,中兴每年研发投入均保持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,今年仅前三季度,研发投入就已经达到.7亿元,已与去年全年水平基本相当。 持续而高强度的投入,使中兴具备了难能可贵的IT/CT软硬件全栈研发能力,在存储产品上,中兴更是国内真正具有正向研发能力、可以提供对标易安信(EMC)高端产品的少数厂家之一。 与不少服务器白牌乃至品牌商依靠芯片大厂ODM进行所谓产品“研发”的模式相比,中兴无疑在产品创新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。 对内部资源与外部机会的恰当“聚焦”,使服务器及存储脱颖而出,成为中兴构造“第二曲线”中一块至关重要的营收与利润“压舱石”,为其进一步进入政企客户“红海”市场竞争,降低了不确定性。 值得注意的是,中兴服务器与存储业务,在运营商之外明确的另外四个重点突破行业:政务、金融、交通、电力,同样反映出明确的聚焦战略风格。 五大目标行业,无不具有高端化、高毛利的鲜明特征,上述行业客户在更新IT系统时,对产品性能和质量保证有极严苛要求,同样有利于隔离白牌产品价格战,发挥中兴全栈研发和运营商级服务体系的优势。 02 国内前三、全球前五 中兴在服务器与存储市场的驶入快车道能否延续?至少在今年,外界还看不到这列“SSP高铁”减速的征象。 按照IDC在Q2服务器市场报告中统计的数据,今年这个惊人的业绩目标对中兴而言,并非高不可攀。 至于中兴方面对服务器与存储业务设定的中期愿景,即“未来5年做到国内前三、全球前五,成为服务器存储领域的主流玩家”,对比”全球前五“的市占率门槛与中兴现有份额,意味着该公司服务器存储业务,在未来五年仍需要实现以数倍计的营收增长。 这样的蹿升,在一个设备更新周期驱动的存量市场中难度极大,中兴想要实现这样的规划,除了自身的持续聚焦与资源配套,更取决于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行程能否充分展开。 尽管历经多年云计算热潮的布道与洗礼,中国政企机构的“上云用数赋智”依然任重而道远,据估计,目前国内企业IT支出和工作负载,仍然只有约15-30%比例完成了向云端的迁移,遗留系统的更新换代,日益进入深水区。 某种程度上,企业客户对IT投入的态度,可以类比于医药之于自然人,在“肌体健康”,即业务发展顺畅的阶段鲜少得到
|